衡中朗读者 | 仝十一妹: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

仝十一妹,河北沧州人,生于1987年,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,现居北京。曾编著《红楼梦名句名段》《戏曲的故事》《一生读书计划》等文化普及类书籍,擅长乡土、文化、成长、励志类散文,以微信公众号“十一姐的涂鸦馆(shiyimm_pku)”为主要平台,年发表原创作品百余篇,曾入选沧州散文十家。

尊敬的老师、亲爱的学弟学妹们:

大家好,我是毕业于2006年的242班学生仝十一妹。距离最近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发言,已经13年了,那时我刚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,在大礼堂霸气自信地分享自己的高考秘诀,连草稿都不用打的。而今天来到这里之前,我却有几分忐忑——毕竟,对在座的同学们而言,我们之间隔着蔡徐坤和周杰伦两代粉丝的年龄差。当年我们考上北大的还算是稀有物种,学哥学姐给我们接风洗尘只需要包下北大西门鸡翅一个房间。现在,恐怕要包下西门外边一条街了。

但是,当我真正回到衡中的校园以后,我的忐忑立刻消失了,就像回到家一样亲切。我发现,虽时过而境未迁,不管是刚进入衡中,还是已经离开多年,我们都被一种同样的气场包围着,有着衡中人特有的精、气、神。衡中成就我的,不仅是高考的成绩,更是后来的人生中追求卓越的力量之源。这么多年,高考的题目我已经忘得七七八八,但在衡中积攒的能量却一直推着我在人生的航程上一往无前。

回想刚进入北大的时候,面对着来自全国各地挥斥方遒、文采风流的天之骄子们,我在知识上、眼界上、生存技能上都跟大家有天壤之别。我来自农村的普通家庭,没有手机,也不会用电脑,连地铁都没坐过。更要命的是,我从一入学,就背负了2万4千元的助学贷款。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。那时我在衡中一天吃饭才花五六块钱,在校外吃一碗牛肉拉面才2块钱。

但是,这些挑战对我来说,跟晚自习收到一摞自助餐没什么区别——因为,在衡中,我已锤炼出一颗强大到被碾压到极限也能满血复活的心脏。

刚进入衡中时,在初中稳拿第一的我,第一次考试就差点掉出实验班。一份数学卷子,下课时只能做完选择和填空。同学们思路飞快,老师刚在黑板上写公式,台下就有人说出了答案。那时候的我真是焦头烂额。

而当我进入北大,我觉得,有了衡中这碗酒垫底儿,什么困难我都来者不拒!

衡中带给我的,是分秒必争、心无旁骛的自制力,是百折不挠、越挫越勇的韧劲,是“时时事事争第一”的野心,是“志比云天、谁与争锋”的霸气。更重要的是,衡中不断刷新的战绩,使我坚信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。

初入燕园的我,一切从头追赶,从零开始学电脑,扎入图书馆拼命汲取专业知识,井井有条地安排自己的社团、学生会、社会实践、志愿公益时间。兼职勤工俭学,没有让家里再出一分钱。到了大四毕业时,我不但还清了全部助学贷款,而且自己有了一定的积蓄。在北大那样强手如林的环境里,我仍然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的称号,连续四年跟北大党委书记合影留念。在走上社会以后,我实现了更多进步,也结识了更多优秀的衡中校友,我愈加发现,当优秀已经成为习惯,你很难再回到平庸的位置;当追逐梦想已经尝到甜头,你很难停下追逐下一个梦想的脚步。面对柴米油盐各种琐事的干扰,面对社会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,面对职场上浮浮沉沉人生百态,作为衡中人,我们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少年壮志,他强由他强,清风拂山岗;他横由他横,明月照大江!

当然,习惯归习惯,衡中留给我的具体记忆,却绝不因为过程的艰辛而显得压抑或紧张。当我重返校园时,浮现在脑海中的,不是叠豆腐块,不是量化表,不是违纪通知单,不是没完没了的卷子和考试。而是张楠老师从教工食堂里走出来、悄悄留在我们饭桌上一碗水煮肉片。是中秋之夜,大家品尝着张桂安老师买的月饼,关掉灯、听着王菲唱的《明月几时有》。是高考之日,年级主任郗会锁老师拎着塑料桶站在路边,给大家分发茶叶蛋。那些记忆,柔软、温暖、明媚,像许多彩色的泡泡在天空中飘荡,那是幸福的味道,是青春的味道,是奋斗的味道。

这次回到母校,来不及见到每一位老师,我非常非常想念你们,感谢衡中,感谢我所有的恩师们,祝你们节日快乐,身体健康!

2006届毕业生

参考文献

  1. http://www.sohu.com/a/340852116_185253